敬业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中有这样一条:走动管理、现场管理和广大工人、基层干部多沟通,工作才会有成效。李银周就是践行该理念的典范。守着公寓,都不常回去,李银周简直就是“长”在了一线。在一线,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;在一线,他搞出多项改革创新;在一线,他与员工关系更紧密。从现场到生产管理,从安全环保到设备运转,他都细查、细看,任何管理死角都逃不过他的法眼。公示栏中每一张文件的张贴是否规范、学海尔室、办公室窗户是否干净明亮、空调上是否有积灰等,每一处都亲自去看、用手去摸。曾任化工厂一把手的焦国林副总,评价李银周:“他工作不分白日黑夜,不分上下班时间,经常夜间到车间巡视。”
2007年,南区白灰窑因建设时期早,质量不好,且没有除尘系统,集团决定在北区新建一座20万吨白灰窑。一天,在车间检查工作的李银周发现,二氧化碳回收系统中,回收废气的管道温度竟然达到了100—110摄氏度。李银周想,这样的高温热能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多可惜,怎么能利用起来呢?
通过多方查找资料,并对白灰窑生产系统进行分析后,他还发现烘干煤粉用的热风炉,每天要消耗10吨多原煤,而且温度不易控制,还有发生煤粉爆炸的安全隐患。他想,能不能把烟道的热能利用起来,替代热风炉呢?按照设想,他带领白灰窑的员工对烟道进行改造,在回收二氧化碳的管道上接了一个支管,把带有余热的废气引到支管,对煤粉进行烘干。改造完毕后,效果并不太好。烟气温度偏低,距离球磨机位置远,磨煤速度慢,不能满足白灰窑使用。
这么好的思路,怎么就不成功呢?李银周不肯放弃,他觉得在理论上成立,就一定能成功。李银周和大家仔细分析了整个过程,找到了失败的原因。原来是冬季天气冷,造成温度大量散发,没能达到应有的温度。明白了原因,李银周安排对设备进行完善,自己则每天守在主控室调节烟气量,修改磨机进出口压力、温度及下煤量、磨机转速,调试出最合适的运行参数,并再次做试验,终于成功地对煤粉进行了烘干。系统操作稳定后,彻底停用了热风炉。此举节省了每天10多吨的原煤,年创效500多万,还减少了三名操作工,同时,废气里的惰性气体减少了煤粉自燃爆炸的机率,消除了安全隐患。李银周一次小小的发现,完成一个大大的创新,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。
2008年10月,白灰窑原料供应紧张,李银周带领韩风庆、杨文军前后几次到刚接手的涞源选矿厂、井陉石子建材厂实地考察,探查影响产量和质量的原因。经过详细了解,针对当时的金融危机,为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,改变了井陉石子建材厂的生产模式,并加强其内部管理,制定了明确的石子质量考核标准及产量要求,解决了白灰窑生产原料供应问题,保证了全厂的生产稳定,仅在接下来的12月份就多创效84万元。
为使“干部必须深入第一线解决问题”的精神落到实处,李银周制定了《焦酸厂干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的规定》,明确规定了干部下车间一线的时间,并要求以干部巡检表签字为准。在制度制定后,李银周以身作则,每周的干部到岗签字无一缺漏,每周统计干部一线发现现场及管理问题最多的都是李银周。为促进干部一线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实际效果,此后,李银周又推行了生产、技术、设备、环保、安全周报管理模式,此模式一直延用到2019年烧结单元划归一炼铁。
李银周的深入一线,不是走过场,搞形式,而是扎扎实实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如刚接管一烧时,南区烧结工序生产非常混乱,李银周对此不是开会,不是定制度,而是深入现场了解一手材料。“皮带为什么跑偏”“混料水分为什么不稳定”“烧结机的漏风点到底在哪里,怎么根治”……所有的问题接地气,所有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。李银周一天如此、天天如此,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所有的干部员工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基础管理系统,全厂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切问题从基础着手,寻找形成问题的根源。有这样以自己实际行动和实践感召干部员工的带头人,他管理的单位怎能不扭亏为盈、步步提高!
责任编辑/聪颖